燕赵都市报冀东版本报记者 李金花 师源 文/图
她很普通,她是亿万农民中的一个,和每个人一样过着家长里短的琐碎生活;但她却不平凡,她诠释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名词:母爱,用50年为瘫痪儿子撑起了一片天。一万八千多个日夜里,耿玉珍不离不弃地照顾着儿子的起居生活,她说只要还能动就要一直照顾下去。
儿子14岁患病一躺50年
家住迁安市耿庄的耿玉珍老人今年已经85岁了,花白的头发,矮小的身材,伛偻的背脊,让人很难想像这样一位耄耋老人已经扛起家庭重担50余载。
记者采访时在老人家看到,虽然院墙和地板都是黄土泥,但却被老人收拾得格外整洁。屋子里虽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,却都擦拭得十分干净,看得出老人的勤快和利落。
一进屋就看见老人的儿子刘贵来躺在炕上,面色红润,精神抖擞。“来来,炕上坐。家里没有暖气,就炕上还算暖和点。”刘贵来说,“我从14岁以来就一直瘫在家中,多亏了我的老母亲。没有我的老母亲,我绝活不到今天!”
刘贵来说,14岁那年他突然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,属于先天免疫力不足方面的病,那时家里本来就穷,因为看病更是穷上加穷,看了几个地方都说治不好,后来也就放弃治疗了。开始的时候还可以坐着,后来连坐着都困难,就只能躺着,这一躺就是50年。 “为了给我看病,我母亲没少找医生。但是家里实在困难,母亲急得每天都偷偷落泪。”说起母亲,刘贵来流下心疼的泪水,“当时家里还是分粮食,每人就几两。我母亲每次都掰着算,留下差不多够吃的,剩下的就拿去卖钱给我看病。”
为了给儿子看病,耿玉珍还挖过野菜,“挖多挖少,好歹都能换点钱。”耿玉珍回忆起往事还是有些激动地红了眼眶,“一个女人,没啥力气。当时的环境,也挖不了多少菜。家里困难,把孩子的病都耽误了。我能做的只有好好照顾他。”
亲人相继离世母亲扛起家里重担
刘贵来卧床后,唯一的乐趣就是看书。多年来,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,发表过很多文章,而耿玉珍一直在一旁默默地支持着儿子,“我也不识字,就帮他拿拿书,递递笔。”
“母亲一直很支持我读书,虽然她不识字,但只要是我写的东西,她都当宝一样整理好。你看那一摞箱子,全是我母亲为我整理的。”顺着刘贵来手指的方向,记者看到了整整十几箱的文字书籍。打开一看,每一张纸都是平整地放在里面。
谈话间,可以感受到母子间轻松的状态和乐观的心态。但这些年来,耿玉珍所经历的却不是常人能承受的。1976年,耿玉珍的丈夫突然去世,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。2010年,她的二儿子和女儿又相继去世。
为了儿子80岁仍下地干活
“孩子是当妈的心头肉,没有什么可烦的。有时候我给他翻身翻不动,就和他开玩笑咋这么烦人呢你。其实,心里从来没有嫌烦过。”老人笑着说。
耿玉珍的邻居说,老人80岁的时候,还能在地里看到她的身影。“以前我还能种点地,这两年身体不行了,干不动了,只能在院子里种点菜。”现在,母子俩靠每人每月80元的低保生活,有时候刘贵来会发表些文章,赚些稿费补给家用。耿玉珍的三儿子常年在外打工,也会时常往家里寄些钱。随着母子俩年纪增大,看病买药的钱也随之加大,医药费成了母子俩的主要花销。
多年来,母子俩从来没有真正的红过脸。“我母亲为人豪爽、善良。我俩从来没真的生过气。就是有时候看她为了省钱,太委屈自己了,我就忍不住生气。”刘贵来说。
只要我能动一天,我就伺候他一天
耿玉珍一直很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,最怕的就是生病不能照顾儿子。老人说,为了照顾好儿子,她也得硬朗朗的。
“虽然我从小就得了这病,但老天也很眷顾我,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母亲。我觉得我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。为了母亲我也要好好活着,让自己活得快乐些、有价值些!”刘贵来感慨地说着,“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为老母亲做些什么。”
刘贵来虽然已经64岁了,但在耿玉珍的眼里他仍像一个孩子一样。她用50年的时间,将一个少年伺候成了一位老人。如今,母子俩都有些耳聋,即使是这样娘俩每天仍是要凑在一起说会儿话。在采访中,老人一直坐在一边笑着看着儿子:“只要我能动一天,我就伺候他一天!”
|